书法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一朵奇葩,在文字发展的历史中,没有哪一国的文字像中国的汉字这样,发展成为一门独有的艺术形式。

人们说书法是“无声的音乐”、“纸面上的舞蹈”,是“人类情感的心电图”。书法艺术以其抽象、灵动、丰富的线条给人以复杂多样的审美感受。
“言为心声,书为心画”,“言者,心之迹也”,这都表明,通过一个人言迹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爱好、修养、精神状况等,即,“书品视其人品(清.李健《书通》)。”因此,练习书法,可以对以上诸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所谓“修身养性”,王羲之说:“凡书贵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右军书法》)。”所谓“意在先”,“预想字形”。跟气功中的“意念”“运气”乃异曲同工,运丹田之心气到手腕到笔端,从而全篇贯通,一气呵成。同时,练习书法可以培养恒心和毅力,正因为如此,历来书法家都性情高雅,多是长寿老人,可见书法具有艺术之魅力,体育之功效。

书法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多种能力的培养。
首先通过对书法碑帖的临习首要锻炼的就是学生细微的观察力。
古人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学生通过观察每个字的点画结构、用笔方法和特征,从而心摹手追,训练既久,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就会得到帮助和提高。
其次是对想象能力的培养。
古人云:“夫书肇于自然。”书法中关于笔画形态的描述,很多是来自于我们的生活和自然现象,像我们描述线条的质量高时,常以“屋漏痕(下雨时农家房檐滴的雨线)”作喻。唐代草书大家张旭从公孙大娘舞剑中悟得笔法之理,也是关于书法艺术与想象力培养的例证。

再次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临摹古代书法中,有很多辩证统一的思想贯穿其中,如字形的向背、行笔中的提按、墨色的浓淡、行笔速度的疾涩、起笔时的顺锋与逆锋、笔画形态的方圆等等,都构成了书法学习中矛盾又统一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书法艺术乃至艺术创作的规律,就是运用辩证法,在矛盾中求得统一的过程。
另外,学习书法,对一个人的专注力,耐力的培养也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今天,我们的孩子热衷于看韩剧、看美国大片,听流行歌曲。我想,我们如果能够引导孩子在中国传统艺术投入足够的学习和关注,我想沉迷网络、恐怖暴力等种种发生在青少年身上不良现象也许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